趙文瑛:做好保暖保供全方位工作,加快供熱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北方地區已陸續進入取暖季,可謂“又是一年取暖季,又是一年保供時”。冬季取暖是北方寒冷和嚴寒地區居民生活必需品,保暖保供工作是關系人民群眾冷暖與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今冬明春仍存在煤炭儲備不足、煤價高企、供熱成本“無序上漲”且無法疏導等問題,部分供暖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煤、計劃熱”夾擊下,承受保供及經營雙重壓力,亟需及時制訂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惠企紓困,確保人民群眾溫暖安全過冬。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既要立足當下,謀實策出實招著力解決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推動供熱行業高質量發展,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形勢分析
截至2021年底,我國北方地區總采暖建筑面積約212億平方米,其中城鎮地區141億平方米、農村地區71億平方米(共6540萬戶)。目前,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以清潔燃煤集中供暖為主,占比約40%,天然氣供暖次之,占比約18%,電供暖占比不足10%,可再生能源(以地熱和生物質為主)、余熱等其他熱源作為補充。東北三省城鎮地區基本以清潔燃煤集中供暖為主導,占比約96%,遠遠高于北方平均水平。北方城鎮地區單位面積實際供暖能耗約10千克標準煤/平方米。
根據中國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與部分供暖企業座談了解情況,供暖企業尤其是民營供暖企業目前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今冬明春保暖供暖形勢依舊嚴峻。
(一)部分熱企供暖用煤未納入長協保障,斷供風險仍存
部分中小民營熱企今冬供暖用煤尚無長協保障,無渠道簽訂中長期煤炭購銷協議,無固定煤源,購煤困難,冬季儲煤嚴重不足,且無法享受長協煤價格,導致煤炭缺口大、價格高且熱值難以保障,個別企業存在簽訂的長協無法履約問題。調研的東北地區36家民營供暖企業供熱面積共計1.98億平方米,煤炭供應缺口尚有398.2萬噸,缺口占總需求比例高達71.5%。
(二)煤熱價格聯動機制未執行,成本倒掛嚴重
2021年以來,煤炭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民營熱企難以購買到長協價格煤炭,多數供熱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以吉林省長春市為例,僅煤炭成本已經達到34元/平米,供熱成本約為38元/平米,而現行熱價平均為30元/平米,供熱成本嚴重“倒掛”。市場煤炭價格漲幅早已遠遠超過國家煤熱價格聯動機制規定的煤價上漲10%,而供熱價格至今尚未調整,煤熱價格聯動有名無實,導致熱力企業成本無法疏導。
(三)中小民營熱企融資難,經營困難重重
由于煤價高,企業虧損嚴重,部分熱企資金鏈已成斷鏈狀態或在斷裂邊緣,且融資渠道少,融資難,目前已經無力貸款,無力購買煤炭,陷入極其被動困難的局面。
二、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對策建議
(一)將民生供暖用煤全部納入長協體系。一是明確將北方地區冬季供暖用煤全部納入長協體系,嚴格落實“3個100%”,民營供暖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供暖企業要一視同仁。二是各地政府要盡快建立供暖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供暖企業供暖工作臺賬并及時更新,及時掌握煤源落實、煤價保障等情況,各地加強對今冬明春供暖用煤平衡測算分析,做到不虛報、不瞞報、不漏報。三是各省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對供暖煤炭保障的統籌協調,需要國家層面協調解決的供暖煤炭缺口,各省匯總后及時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特殊情況可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四是國家層面針對東北地區供暖煤炭建立綠色通道,協調當地及蒙東等地煤源,鐵路部門加強運力傾斜力度,優先保障東北用煤需要。五是各地要制定保供預案,妥善應對疫情防控、極寒天氣、熱企斷供棄供等特殊情況,確保群眾取暖不受影響。六是強化責任落實,堅決做好全部供暖煤炭長協簽訂履約工作。
(二)加快啟動煤熱價格聯動或給予相應補貼。一是貫徹執行《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城市供熱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各地盡快啟動煤熱價格聯動,在地方政府、供暖企業和居民用戶間合理分攤煤炭成本增長因素,在合理范圍內允許熱價上漲,及時調整終端熱價,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等特殊群體暫不做調整。二是終端熱價暫無法實現聯動的,各地政府要給與相應補貼。三是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快完善熱價形成機制,推進兩部制熱價,建立基礎基礎民生保障性熱價與居民個性化需求市場化熱價的形成機制,在超過基礎保障供熱范圍(國家法定供暖室溫)的需求實行市場化熱價,逐步實現按需供熱,充分體現熱力公共產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
(三)多方拓寬熱企資金渠道。政府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對中小民營供暖企業給予低息貸款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保障熱企購煤等合理融資需求,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政策,對供暖企業實施“減、退、緩”稅政策。
三、從“清潔供熱”到“智慧供熱”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供熱系統是現代化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是城市綜合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截至2021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73.6%,超預期完成目標任務,能源與生態環境友好性明顯改善。
清潔供熱解決了“有沒有”,但距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甚遠,需進一步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供熱系統目前普遍存在供熱系統化石能源熱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熱力平衡調節困難、過量供熱及供熱不足并存、系統靈活性不足、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無法根據實際天氣變化及具體需求靈活調節等問題,從而使得供熱煤耗較高,能源浪費嚴重。
“十四五”及未來較長時期內,在全社會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背景下,供熱行業在挖潛增效、深度回收低碳熱源、開發零碳熱源、優化熱源結構的同時,應充分重視系統節能減碳、提質增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加速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盡快實現行業的精細化運營,加快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逐步實現精準供熱和按需供熱。
(一)智慧供熱是實現供熱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
智慧供熱指在雙碳目標導向下,以供熱信息化和自動化為基礎,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供熱系統“源-網-荷-儲”全過程的深度融合,實現按需供熱和精準供熱的新型供熱系統。
其范疇涵蓋積極推進煤電供熱改造、供熱管網節能降碳改造、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多能互補、大數據調控調度系統及平臺、供熱計量,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擴綠,建設“源-網-荷-儲”協同的新型智慧供熱系統,全面提升供熱系統安全高效、綠色低碳水平,保障居民清潔溫暖舒適過冬,助力全社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目前,我國北方城鎮地區每年冬季供暖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5億噸,在目前能耗水平和熱源結構下,預計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至10億噸以上。經研究,通過新型智慧供熱系統建設,2030年前可減排二氧化碳8000萬噸,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可減排二氧化碳9億噸以上,實現供熱領域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二)智慧供熱是協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環節
供熱是全球最大的終端能源消費領域,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供熱占全球終端能耗的50%左右。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熱網系統是具有數億噸標準煤量級的能量“存儲池”“緩沖器”,與目前抽水蓄能總的儲能能力相當。在能源消費上實施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構建以電為中心的終端能源消費格局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途徑。
“熱電協同”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內容。新型能源體系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能源形勢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旨在確保能源革命和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的能源安全,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先立后破,堅持多能互補協同發展,現階段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加強煤電油氣等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電與熱在平衡、穩定、儲存等特性上具有較強互補性,如電能難以大規模儲存,電力系統發輸配用需要實時平衡,而熱能容易大規模存儲,熱力系統具有非常強的慣性和魯棒性,針對終端直接用熱(冷)場景,相比儲電,儲熱(冷)實現了能源更低成本(儲電的1/5~1/10)、更大規模(可實現數天~季節)、高安全(不起火爆炸)存儲且能直接簡單利用,避免電-熱二次轉換。
熱電協同有利于增強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通過火電機組熱電深度解耦,可以提高機組運行靈活性,為新能源消納騰挪空間,同時也可以增加供熱能力和機組尖峰負荷出力能力,降低電源投資壓力,從而促進電力系統能效的整體優化,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熱電協同是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重要舉措。電能替代是終端能源消費環節發展趨勢,預計2060年電能終端消費占比達到65%以上,年均提高約1.0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電能替代新增用電量達到8000億千瓦時以上,年均電能替代量在1500-2000億千瓦時。熱力是重要的大規模、高慣性、可調可控且涉及民生保障的負荷類型,實施“新能源+供熱(儲熱)”可實現新能源消納和平抑電網峰谷差的作用,有望成為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形式。
(三)智慧供熱 是涉及“源-網-荷-儲”全過程的系統工程
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系統謀劃,強化政策引領,破除體制機制藩籬,依托先進技術、裝備和解決方案,鼓勵科技創新示范,建立價格和市場化機制。
熱源側推廣多能互補系統。大力推進煤電“三改聯動”,推動熱電機組“熱電協同”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相變材料、熔鹽等先進高效儲熱技術,實施“煤電+蓄熱電鍋爐”、“煤電+抽汽蓄能”等運行靈活性改造,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廣燃煤機組大比例耦合生物質、綠氨(氫)發電技術,大幅降低度電碳排放,推進燃煤發電機組靈活化、耦合化、低碳化轉型;積極推廣低碳供熱技術,優先發展以生物質供熱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積極推廣工業余熱、核電廠余熱、地熱、跨季節儲熱、多能互補的區域供熱、電熱泵供熱等新型低碳或零碳集中供熱技術,研發示范泳池堆供熱、氫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等前瞻性技術。
熱網側推進系統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推動老舊供熱管網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積極推廣熱網自動控制系統、管網水力平衡改造、無人值守熱力站等節能技術措施,研發示范新一代高效、精準、長壽命、低成本、易安裝維護的戶用及樓宇熱計量和調控裝置。推廣監測計量、優化調度等各級智慧供熱系統及平臺建設,供熱技術與先進信息技術、智能設備、智能傳感器等深度融合,實現源-網(站)-荷的可調可控以及閉環控制,提升供熱的現代化水平。
用戶側提高建筑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更新建筑節能標準,提高節能降碳要求,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全面普及供熱計量調控,打通熱力系統“最后一公里”和源-網-荷的“閉環控制”,實現“精準供熱”和“按需送熱”,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和熱力系統能效;理順供熱價格機制,以節約、按需、靈活供熱為目的,在完善智慧供熱基礎設施和依托先進技術裝備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按熱量收費。
(文章原載于《能源決策參考》2022年底42、43期,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趙文瑛,博士,高級工程師,我國能源電力行業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智慧供熱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研究》課題牽頭人。)

掃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