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料下載 > >文章詳情

產業報告2021丨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一、清潔供熱行業發展趨勢之認真領會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突出“人民至上”

發布者:CHIC | 日期:2022-02-15 | 來源:CHIC | 閱讀:978

第六篇 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一、清潔供熱行業發展趨勢

3.認真領會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突出“人民至上”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鄉村人數為5.5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9.8%,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0元,僅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8%。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農村,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農村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特別是從2017年起,國家在北方地區開展城鄉清潔取暖試點行動,在農房建筑節能性能提升、能源系統清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約農村地區清潔供熱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也在顯現,如初裝費高、運行費高、財政補貼壓力大、市場化機制不健全、推廣模式和路徑尚不明晰。

“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村建筑節能工程穩步推進,節能綠色農房建設得到試點推廣,農村建筑用能結構持續優化。但是傳統農房普遍缺乏保溫節能措施,取暖方式落后且污染嚴重,冬季室內溫度較低,舒適性差,嚴重影響著農村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已經開展清潔供熱改造的地區,農戶的評價褒貶不一。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認為,“煤改氣”和“煤改電”更加干凈方便,告別了以往煙熏火燎的日子,室內空氣質量明顯提升。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認為,改造后有補貼的運行費就已經超過原來的供熱方式,平時“舍不得用”,一旦補貼取消,很可能會返回以前的供熱方式。因此,農村地區的清潔供熱工程不能“單打獨斗”,要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有機結合,充分考慮廣大農村、農民的差異性,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突出“人民至上”。

(1)把清潔供熱與鞏固脫貧戰果結合起來

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如同穿衣吃飯,采暖季房間供熱也是人民基本需求之一。無論是南方的火盆,還是北方的火坑,都是人民智慧在供熱領域最樸素的體現。這些年各地在農村推廣清潔供熱的失敗案例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支出費用太高,農民“舍不得用”。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因此在農村開展的清潔供熱工作,要努力與脫貧工作結合起來,應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創新收益分享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升級帶來的增值收益。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201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66億公頃,糧食產量6.64億噸,林地面積2.2億公頃,每年會產生大量的生物質秸稈及林業廢棄物。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原農業部2015年對全國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的詳細評估結果,該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10.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為9.0億噸。我國農作物秸稈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13個主產區糧食作物秸稈占全國糧食作物秸稈的78.4%,占全國秸稈資源總量的76.1%。從作物種類看,玉米、水稻和小麥三大類作物秸稈產量占比84.8%,是我國農作物秸稈的主要來源?;谖覈鴮Z食未來發展需求及農作物結構的微調,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使得糧食單產不斷提高,預測到2035年,我國秸稈理論資源量8.2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6.8億噸。農作物收獲后進行加工時也會產生廢棄物,如稻殼、玉米芯、花生殼和甘蔗渣等。這些農業廢棄物由于產地相對集中,主要來源于是糧食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制糖廠和釀酒廠等,數量巨大容易收集處理。2016年我國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約1.1~1.6億噸。預計到2035年,該數值將大體保持不變。

我國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代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豐富,但面臨很大的合理化消納困境,其中禽畜糞便可以用做農家肥或生產沼氣,農村廚余垃圾也可以分類回收或者利用,消納路徑相對明確。但由于秸稈類生物質分散性和低品位,其消納存在區域性、季節性和結構性等一系列矛盾,造成每年大量農作物秸稈長期被拋棄、野燒,成為造成室外空氣污染甚至大范圍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各級政府每年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監管,導致基層干群矛盾突出。

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由于受牲口數量、食用菌銷量、工業原料使用量等需求端因素限制,計算得到其最大消納量分別為每年2.4億噸、0.54億噸、0.59億噸,說明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遠不足以消納秸稈。秸稈肥料化即秸稈還田,也是一種解決秸稈散燒帶來嚴重大氣污染的方式。但是,秸稈還田所釋放的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帶來的全球變暖潛力值,超過直接燃燒方式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全球變暖潛力值。綜合來看,只有秸稈燃料化才能消納我國的秸稈產量。

在農村或者縣域推行生物質清潔供熱,可以就地收集利用,成本較低,而且其收、儲、運、加工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生物質爐具炊、暖兩用也更符合農村居民傳統習慣,成本低,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可替代煤、液化氣等常規化石能源,大幅度減少農戶生活燃料費用支出。秸稈、林業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可以在當地壓縮加工成固體燃料,順應國內外能源消費升級趨勢,改善由秸稈野外燃燒空氣污染可成為生物質資源富集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與產業扶貧的一個最佳結合點。

2020年2月7日,李克強總理來到山西省運城市吳村看望脫貧戶時,對當地積極利用果樹枝條、農作物秸稈作為顆粒燃料的取暖技術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偫碚f,北方地區冬季取暖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像吳村這樣通過技術改造就地取材,既保障群眾溫暖過冬,又有利于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除了生物質,在農村還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光、水、風、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開。

(2)把清潔供熱與保衛綠水青山結合起來

綠水青山是美麗宜居鄉村的代名詞之一。清潔供熱與“廁所革命”、垃圾與污水治理一樣,屬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一部分,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農村地區家庭固體燃料燃燒被公認為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最主要的環境性健康風險影響因子之一。農村固體燃料直接燃燒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如CO、SO2、NOx、顆粒物等)。其中CO排放進入室內,容易增加中毒風險。固體燃料燃燒排放的PM2.5的數量在顆粒物中占比很高,并且由于PM2.5比表面積大,在環境中滯留的時間更長,吸附的多環芳烴(PAHs)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更多,并且能進入人體肺泡,對人體健康危害遠高于粗顆粒。2015年,固體燃料仍然導致了64%的人體暴露量和至少43%與PM2.5有關的過早死亡。因此,農村地區生活用能引起的室內空氣污染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的測算,全國農村生活燃煤所排放的PM2.5總量為62.3萬噸,生物質直接燃燒所排放的PM2.5總量為199.6萬噸。近年來隨著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的推進,多項清潔取暖技術在農村地區逐漸得到了應用,農村居住建筑的室內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改善。

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可以開發本地區的生物質資源,包括農作物秸稈、牲畜糞便、林業采伐剩余物等。通過壓縮顆粒燃料、生物質制氣等方式,靈活利用生物質資源。對于生物質資源有限的農村地區,可以發展各類型電熱泵供熱,如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等。也可以開發地熱資源,如采用中深層地熱技術,從地下2000~3000米處取熱。具體可行技術,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土壤地質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紤]到小城鎮周邊可再生電力較為豐富的特點,可以使用熱泵與周邊的風電、光電等可再生電力進行靈活協調,同時滿足供熱和能源需求,不僅可以消納過剩電力,還能降低熱源運行成本。對于靠近廠區的農村,可以考慮利用余熱資源供熱。美好生活的訴求必然對用能多元化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應創新更有發展優勢的多能互補方案,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只有降低了建設和運行成本,降低了用戶的費用負擔,才會受到用戶的青睞。


CHIC官方微信

掃碼關注公眾號

在线黄色网站